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穿過時光隧道 ~ ほくほく線


票務員在火車票上打個洞,示意我們往對面的月台登車。我們拖著行李,爬上木製的樓梯走到3號月台。火車早已在停3泊在月台等候。車廂外有開門的按制,我們按下開門的按制,隨便找個座位坐了下來。一只蝴蝶胡裡胡塗,跟著我們飛進了車廂。她在車廂內飛舞了幾個圈後又飛了出去。我們馬上按關門的按制,免得她又誤闖進來。

這是一輛由2個車廂組成的火車。連我們二人在內,不足十個乘客。火車準時從犀町開出,沿途仍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農田,雖然不知道遙遠的山峰叫什麼名字,我仍舉著相機不停拍著窗外的風景。

位於魚沼地區的松代,是我們這一次旅途的目的地。越過大池いこいの森站後,我們進入了ほくほく線的第一條隧道<第一飯室隧道>。整整3分鐘,窗外漆黑一片,好不容易才重見天日。然而,過了不久,我們又進入第二條隧道<霧ヶ丘隧道>。又一次,渡過了另一個漆黑的3分鐘。出了長長的隧道,再一次看見藍天時,我們又進入第三條隧道<鍋立山隧道>。到底,ほくほく線有多少條隧道?

讓我們先回到鐵道仍未建起的年代。

魚沼地區的附近一帶都是山。在30年代,雖然已經建好了道路讓車子及巴士行走,但每當冬天來臨,下雪的日子,大雪積起來可達7米高。豪雪下,無論是人、是車輛都無法進出。冬天的魚沼地區簡直是與世隔絕一樣。

30年代,松代的村民首次向政府反映出希望在該區建鐵道的強烈願望。然而,在往後30年也完全沒有定案。差不多在60年代,政府才正式考慮建鐵道的計劃。最後,ほくほく線在1997年代才正式開通。

由六日町到犀町,中間經過了多重的山峠。要建鐵道,不單要建橋,還要打通隧道。
ほくほく線總長59300米,而14條隧道的總長度已佔了40320米長。

最長的隧道分別是10,472米的赤倉隧道、9,130米的鍋立山隧道、6,199米的藥師峠以及5,391米的霧ヶ丘隧道和3,788米的第一飯室隧道。

全線共有69座橋,其中最大的橋樑是十日町的信濃川橋樑。

為了在豪雪時期,火車也可以順利行走,必須要解決積雪問題。因此,在軌道及車站上的設計上也下了好多功夫。例如,盡可能用高架橋、橋上有流動的水、車站內有融雪的裝置等。

單是看數字已經可以想像此工程有多浩大。工程如此龐大,但每天使用此鐵路上學及上班的卻只有大概8000人次。大部份車站更是無人車站。下車時,必須把車票給車掌才可以下車。

效能及利益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口頭禪。ほくほく線的成本及效益完全是不相稱的。

兩個香港人,來到一個不能以效能及利益來作標準的地區,將會遇到什麼人和事?即將為你解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