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老師來香港的時候,曾經指導我們如何做茶箱的点前。此後,我一直念念不忘,很想重做這個点前。不過,首先要解決道具的問題。茶箱点前是一個特別的点前,茶箱的道具也有點特別。
茶箱的尺寸沒有特定的。我這個茶箱是訂造回來的,尺寸是22 x 15 x 14 cm.
材料是松木。假如我將來學習了上漆,我會嘗試為這個茶箱上漆。
材料是松木。假如我將來學習了上漆,我會嘗試為這個茶箱上漆。
左上角是稱為"振出"的菓子器。他原本是一個茶葉罐,現在被我用來放菓子。振出一般是放金平糖或納豆等比較細小的菓子。
中間的是茶巾筒,其實是小酒杯來的。被我用來放茶巾。為了防止茶巾的水氣影響茶箱內的其他茶具,所以把疊好的茶巾放在茶巾筒中。
右上角的是茶筅筒。一般是用漆器的。這個是我手縫的。茶筅筒是用來讓茶筅在茶箱巾站穩的。
最下面的是茶碗,然後在茶碗內的是薄茶器。這個形狀的薄茶器稱為棗。棗內放的是抹茶粉。
而斜放的是茶杓, 是用來取茶粉的。
老師曾經說過在表千家中,茶箱不是正式的点前,不需要免狀,也沒有既定的形狀,是比較自由的。
我嘗試憑記憶再做一次茶箱点前。
預備工作:
1) 在道具疊的左上端放好鉄瓶, 打開鉄瓶的蓋子, 退出茶室
2) 在水屋內, 把袱紗攤平送在茶碗內,在袱紗上放裝好抹茶粉的薄茶器。
3) 把裝好金平糖的振出放在左上角。
4) 把茶巾疊好,放在茶巾筒內。把茶巾筒放在茶碗上方的位置。
5) 把茶筅放在茶筅筒內,放在右上角。
3) 把裝好金平糖的振出放在左上角。
4) 把茶巾疊好,放在茶巾筒內。把茶巾筒放在茶碗上方的位置。
5) 把茶筅放在茶筅筒內,放在右上角。
点前順序:
1) 把茶箱放在膝前, 在茶道口行禮.
2) 進入道具疊, 把茶箱放在平時放水指的位置, 退出.
3) 左手持建水, 右手持茶巾皿, 坐在道具疊的中央. 放下建水, 把茶巾皿放在建水之後.
4) 移動至茶箱前, 按打開食籠的做法, 雙手提起頂蓋, 反轉, 放在茶箱的右邊.
5) 其他茶箱一般有中板, 由於我的茶箱沒有, 所以先用右手取起茶杓, 放在蓋子內.
6) 先用右手把振出拿出來, 放在左手上, 轉半座, 把振出放在通疊, 給客人.
7) 雙手取出茶碗, 放在茶箱前左方; 把茶碗內的薄茶器取出, 放在茶箱前的右方; 把茶碗內的袱紗折好, 掛在左腰間.
8) 取茶巾筒, 取出茶巾, 放在茶碗內.
9) 取茶筅筒, 取出茶筅, 放在茶巾上.
10) 取茶杓, 放在茶碗右方.
11) 移動身體到疊的中間.
12) 左手取茶巾皿, 用右手把茶巾皿放在平時放蓋置的地方, 此時行禮.
13) 把建水移前, 三手取茶碗放在膝前上方, 右手取薄茶器.
14) 左手取袱紗, 摺疊好後抹薄茶器, 放在茶箱前左端.
15) 摺疊袱紗, 取茶杓, 抹好 放在薄茶器上
16) 右手取茶筅, 放在茶箱前右端. 左手拿著袱紗
17) 把茶碗拉近自己, 取茶巾, 放在茶巾皿上.
18) 袱紗換右手, 蓋上鉄瓶的蓋子, 把袱紗掛在左腰間.
19) 右手取茶巾, 左手取鉄瓶, 茶巾按在鉄瓶蓋子上, 開始做茶筅どうし.
20) 其他跟薄茶点前一樣.
21) 最後茶碗跟薄茶器放在茶箱前.
22) 取建水及茶巾皿離開.
23) 取茶碗跟薄茶器離開.
24) 蓋上茶箱的蓋子, 在茶道口行禮,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