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松代鄉土資料館

從農舞台, 沿著溪澗直走, 會發現一幢兩層高的木屋. 此木屋是在江戶時代建成的, 已有140年歷史了. 每年冬天, 整個越後妻有都會大雪這幢由木屋, 在過去的140年間經歷了多次的豪雪, 仍是迄立不倒. 過往曾經是民家, 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資料館, 介紹著松代過去居民的生活點滴.


進入母屋後, 要先在玄關脫下鞋子, 才可以走上榻榻米上, 地下是起居室及客室. 母屋一般都會有一個圍爐裡, 在此喝茶, 談天, 休息.

走進旁邊的客室, 現在放滿了燈籠. 每一盞燈籠都畫著不同的畫. 畫中的人物全部以兔子為主角, 內容就圍繞著村民的生活.



走遊於燈籠之間, 我被房間內的光與暗吸引著. 而每一盞燈籠中的圖畫也是如此易懂. 要花時間看完所有燈籠, 倒是花上不時時間. 

登上二樓, 擺放著村民生活的工具如織布機, 祭典時用的神橋等等. 每一件展品都對應著地下燈籠中的圖畫. 這些的設計實在非常生動有趣.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Ilya & Emilia Kabakov 棚田 @ 越後妻有

對Ilya Kabakov產生興趣不是因為"棚田", 而是因為"人生のアーチ"(Life of Arch).

Ilya Kabakov是一位俄國人, 他出生於1933年, 他的母親是一位猶太人. 當時的蘇聯處於冷戰時期. Ilya Kabakov在莫斯科的藝術學院畢業後, 從前兒童書籍的平面設計. 1987年開始, Ilya Kabakov到歐洲及美國多個國家作出展覽. 

Emilia 是Ilya 的外甥. Emilia主修音樂及西班牙語, 從1989年開始跟Illya合作, 二人在1992年結成夫婦.

在網上尋找Ilya & Emilia Kabakov的資料時,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The Fallen Angel. 這是2013年在莫斯科的一個展覽Utopia & Reality. 另一個是威尼斯雙年展中的Where is our place?  

聽朋友說, 最初Ilya & Emilia Kabakov設計了棚田這個作品, 一直在越後妻有一帶尋找棚田來製作此作品. 但找了很久仍是也不到心目中的梯田. 就在他們打算離開松代之際, 看到火車站旁邊的這一小塊梯田, 他們就決定了在此立起他們的作品.

棚田這個作品是在一塊梯田上豎起了農夫一年四季耕作時的大型模型, 而那四行文字呢? 原來是立在農舞台那一面. 最初, 我以為是先在梯田豎起模型, 才建起農舞台. 誰知, 原來是先建成農舞台, 然後才做梯田那邊的模型.

在前面的文章不時提到越後是一個嚴峻的環境, 在四周大部份都是山地的情況下, 要生存, 要有糧食, 必須開墾梯田, 才有土地耕作. 越後的里山文化已經有一千年歷史. 在先人不斷開墾梯田下, 才有今日的越後妻有. 

看到這個作品, 除了是越後妻有大地祭一個主要的地標, 我心裡面也是很感動的, 因為在這個作品的背面, 訴說著很多不同的故事.


原本我是想把四行詩句翻譯過來的. 最後還是放棄了. 簡單來說, 這四句詩, 就是說在不同的月份, 農夫們在這片大地上怎樣生活.

棚田是2003年的作品. 2015年, Ilya & Emilia Kabakov有新的作品. 沿著斜路往山上走, 差不多到山頂, 會看丁他們的新作"人生のアーチ"(Life of Arch). 我們到達的時候正好是黃昏, 作品也亮了燈. 我看到這個作品時, 有種想哭出來的衝動.



今年Ilya Kabakov 已經是82歲, 在社會主義的蘇聯長大, 在冷戰結束後奔向歐美, 最後在美國定居. 這樣的一位藝術家, 在2003年創作了感受性如此深刻的棚田, 當他創作Life of Arch時, 到底是抱著怎樣的心情?